新仓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8|回复: 14

误读最深的名言,语文白学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0 18: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诗篇吗?

  情人节时,总有人写这句送给你吧?别傻了,其实这根本不是说男女的爱情。
  原文释义: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山盟海誓说”实际上出现非常之晚,是当代学者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提出,尽管言之凿凿,可纵观《击鼓》一诗,描写的的确是战斗场面,两相比较,似乎“毛诗”和“郑笺”稍稍靠谱些——不管谁靠谱,至少写什么唐穿、宋穿的千万别让男主、女主对唱这段“情歌”,那时候的人可是只知道毛诗、郑笺,没读过啥《管锥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是劝读书!

  老师常用这句话激励你吧?其实大错特错!
  原文释义: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原文出自《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有些“误读”最初是成心的,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在这两句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傻得没边了啊。也就是说,这段话本来非但不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学习的,反倒恰恰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的,很显然,最初利用这个典故的人出于自认为的善意,把这个原本的“偷懒格言”加以剪裁,包装成了“励志金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从没让你“以德报怨”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要“与人为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从来没说过这样的意思!
  原文释义: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多少人拍着胸脯子说这句话啊!其实根本就不懂,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夸人的!
  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其实纵观全文,这个评价是有背景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两种人才逊色得多,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当代官员),那还是强很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你“铁中铮铮”不是好事儿

  如果有人说你“铁中铮铮”,先别高兴!好好看看是什么意思吧!
  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

  此句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这种原本是有褒有贬、很有节制的称赞,却被后世误读为大事褒扬的典故为数不少,如“铁中铮铮”,如今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才能出众,但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这位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半辈子,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就不过如此,用这句话称赞他人的才能,对方如果明白典故出处,弄不好会给您个耳刮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战而屈人之兵”究竟是啥意思?

  总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你以为你真的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原文释义: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慎重开战、做好充分准备。

  这种望文生义并无大错,结合前后文就满拧的典故误读是很多的,比如《孙子兵法》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被许多后人解读为“孙子主张尽可能避免直接战斗”,甚至认为孙子有“和平思想”,事实上读完全部十三篇兵法就会明白,孙子不仅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还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提出“因粮于地”(在敌占区筹措给养,说通俗点就是烧杀抢掠)的“总体战专家”。不过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性很强的军事理论书籍,十三篇各自成篇,分别阐述军事哲学的不同侧面,上面这段话见于《谋攻篇》,谈得就是战争准备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在这里提出慎重开战、做好充分准备是顺理成章的——但硬把这几句单独拎出来,当作《孙子兵法》甚至孙武思想的内核,就有些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空穴来风”不是毫无依据

  这句话一直被理解为“毫无根据”的意思,其实却是恰恰相反!
  原文释义: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


  “空穴不来风”本意是“这事有点影子”,如今却被用作“空穴来风”,意思正好相反,“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例如,“说她对丈夫不忠,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丈夫不在时她浓妆艳抹迎客送客,不是迹象?”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不可及”不是骂人

  如果有人说你“愚不可及”,先别生气哦!因为这句话不是坏话!
  原文释义:装傻充愣的意思,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逃避责任。
  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

  诗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原话为“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这滑头,国家有道时丫就展露智慧,国家无道时丫就装傻充愣。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1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典故误读的情况有不少一直流传、影响至今,如《诗经》中许多露骨的情诗被古代文人曲解为歌颂“不嫉妒后妃贤达”的马屁诗,无独有偶,同样是情诗的《旧约.诗篇》也在西方遭遇相同命运等等,其中一些是习惯用法发生了变化,一些是被后人故意变通,还有些最初不过是误用,结果习惯成自然,只得将错就错了。
发表于 2013-1-20 18: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乡下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仓论坛 ( 京ICP备03017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80号

GMT+8, 2025-1-9 19:54 , Processed in 0.0807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