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转自安庆新闻网,新闻中心
熊易华——甘做村民的健康“守护神”身患重症不忘悬壶济世,最美乡村医生作者:叶玲玲 记者 王虎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3-25
家住我市太湖县新仓镇同兴村的熊易华今年61岁,作为一名乡村医生,行医46年来,他不知多少次夜间从被窝里爬起出诊、多少回搁下吃了几口的饭碗背上药箱就走;也不知为多少困难人家垫付了药费、在心中装下了多少村民的健康状况。 他身患重症10余年,边与病魔作斗争,边拖着虚弱的身体走村串户为患者看病,直至去年8月份下半身瘫痪,躺卧在床仍坚持为患者的健康“把脉”。 “先救别人,自己倒了再说。”是他对医者最生动的诠释。 “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是村民对他最朴实而又最高的褒奖。 甘做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行医者应有割股之心,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视病人如亲人。”3月20日,熊易华告诉记者,46年前,受山里山外行医的“老中医”爷爷影响,看到患病村民在爷爷的医治下解除痛苦,熊易华决定跟爷爷学医。此后,他便把爷爷的这句教诲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1970年,学医一年后,熊易华进了当时村里的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要想成为一名群众信得过的乡村医生,熊易华深知,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于是,一有时间,他就抓紧学习。 向行医的前辈询问疑难病例,翻阅厚厚的医疗书籍,参加临床医学等各类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熊易华便掌握了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技能,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他给人看病,随叫随到。”在村民的印象中,熊易华是个勤快的医生。 70多岁的村民周玉金是位留守老人,患肺心病13年了,兼患白内障,行动不便,老伴年事已高,一旦发病就打电话给熊易华。熊易华十几年如一日,放下电话就上门为其诊治,风雨无阻。周玉金总是在别人面前感概:“没有这样好的熊医生,我也活不到现在了。” 无偿为困难人家垫付药费 “有钱无钱,先看病。”在熊易华家里,有一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给患者看病的本子。上面记着一些患者拿药的费用,有的还没付费。每次给患者看病,尤其在那个农村里大多人家生活还不富足的年代,他从不问患者有没有钱,总是先诊治,抓了药给患者,事后才记账,等人家手头宽裕了再送来。几十年来,这样的账本有十几本,但除了近年的,都没有留下来。毁掉的账本里困难人家没能送来的药费,他就自己垫付。 “他不光医疗技术好,最关键的是医德医风好,为人正派,乐于助人,从不厌烦。在我村及周边几个村,大家一有病就想到找‘熊医生’,念他好的人太多了。”该村党总支书记刘传胜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还道出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熊易华把全部精力用在救死扶伤上,一心为村民的健康着想。然而,他自己却病倒了。 将自己的病痛抛在脑后 2006年,熊易华被诊断患有肾癌,为此不得不切除了左肾。手术后,熊易华没休息几天,就不顾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劝阻,拖着虚弱的身体,重新回到村卫生室的岗位上。身体稍微恢复了,就又背起了药箱上门为患者看病。 2014年,熊易华的病情恶化,癌细胞扩散转移到肺部,疼痛难忍,他也没有请假休息。到去年4、5月份,他的脚开始行动艰难了。可遇到有患病不能前来卫生室的患者,他还会坚持送药上门。 去年8月份,熊易华下半身失去知觉,不得不卧床在家。可他躺在床上也不闲着。他的床头放着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放着一本《新编实用方剂歌诀》、一本《朱子家训》、一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还有笔和纸。只要病情稍有缓解,他就看看书籍、报纸,和也当上了村医的儿子交流自己的治病经验。他常常告诫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工作要认真,要把好的医德医风发扬下去,真正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党员,患者的病能早一天好,吃药的钱能少一点,我就觉得欣慰。治病救人,是我最大的快乐。”熊易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