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仓镇诗词学会 于 2017-3-26 20:53 编辑
本文转自诗词吾爱网落霞孤鹜@先生,是一篇很有见地关于近体诗写作与欣赏的难得一见的好文章。由于篇幅限制,分连部分转载于同好者共飨。 八个部分: 1,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
2,浅谈格律诗中同音字押韵
3,律诗写作九忌
4,关于“撞韵”、“犯韵”
5,押韵八戒
6,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7,物象与意象
8,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填词的技巧”
一,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
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1)
一、 近体诗的形制
不少人都觉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七律的形制,其他几种近体诗(五律、七绝、无绝)的格律就可以顺手牵羊般地解决了。
七律就是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的七言八句,这八句诗遵循规定的粘对关系,根据固定的平仄要求排列组合,构成两式四体:
1、仄起式
甲体(首句入韵)《无题》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来是空言去绝踪
平平仄仄仄平平月斜楼上五更钟
平平仄仄平平仄梦为远别啼难唤
仄仄平平仄仄平书被催成墨未浓
仄仄平平平仄仄蜡照半笼金翡翠
平平仄仄仄平平麝熏微度绣芙蓉
平平仄仄平平仄刘郎已恨蓬山远
仄仄平平仄仄平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
乙体(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看,读平声】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2、平起式
甲体(首句入韵) 《隋宫》
平平仄仄仄平平紫泉宫殿锁烟霞
仄仄平平仄仄平欲取芜城作帝家
仄仄平平平仄仄玉玺不缘归日角
平平仄仄仄平平锦帆应是到天涯
平平仄仄平平仄于今腐草无萤火
仄仄平平仄仄平终古垂杨有暮鸦
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下若逢陈后主
平平仄仄仄平平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
乙体(首句不入韵)《客至》
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
七律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所谓两式,是根据首句第二字的声调而划分的,第二字是仄声,就叫“仄起式” ;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式” 。两式又根据首句用韵与否而各分两体:首句用韵的称“甲体” ,首句不用韵的则称“乙体” 。
记住了七律的两式四体,五律、七绝、五绝等的形制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使用斩首法,将七律的格式斩去头颅,即每句除掉前二字,余下的就是五律的形制。使用腰斩法,将七律的格式拦腰斩断,即留下前四句,那就是七绝的形制。明白了五律的格式,对其也依样画葫芦地拦腰斩断,前四句就是五绝的格式。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式的乙体前四句与后四句的平仄格式完全一样;两式的甲体前四句与后四句的平仄格式基本一样,只是因为首句入韵的缘故,第一句与第五句的平仄格式后三字才略有差异。因此,七律实际上是以下四种句式的不同组合而已:
①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②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④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种句子便是七言近体诗的基本句式。它们符合唐人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所以被称为“律句”;七言近体诗中与这四种句式不同的句子则被称为“拗句” 。除掉每句的前二字,余下的四句便是五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① 平平平仄仄
② 仄仄仄平平
③ 仄仄平平仄
④ 平平仄仄平
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2)
二、近体诗格律记忆法
掌握了七律的平仄格式,五律、七绝、五绝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推演出来,那么记住了七律的平仄格式就是关键。对此,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是记忆诗篇,不妨称之为“照猫画虎”法 。前引的杜甫二诗及李商隐二诗是代表了七律四体的名篇,记住了它们,便可以据以抽象出七律的两式四体。同样,对于七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和五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如只要记住了下述两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听筝》
回乐峰前沙似雪, 鸣筝金粟柱,
受降城外月如霜。 素手玉房前。
不知何处吹芦管, 欲得周郎顾,
一夜征人尽望乡。 时时误拂弦。
(李益) (李端)
就可以顺利地推出七言、五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当然,这种方法还必须懂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容后述)。
不过,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解决变成普通话平声的入声字的问题。如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中,“绝” 、“别” 、“隔” 、“一”四字,不知道它们都是入声字,就会给推导平仄格式造成麻烦。还有一些字在近体诗中读音与今音不同,也需格外注意,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看(读平声)”字,“衣裳已施行看尽”中的“施(读去声)”和“看(读平声)”字,“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拥(读上声)”字等等。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粘对”规则进行推导,不妨称之为“顺水推舟”法。“粘对”规则是近体诗区别于古诗的重要标志。所谓“粘”表示的是联于联之间的声律关系,所谓“对”表示的是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声律关系。声律关系就是安排好字的的声调,该用平声字的位置必须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怎样做才算是遵守了近体诗的粘对规则呢?以七言近体诗为例:
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舍南舍北皆春水
②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但见群鸥日日来
③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花径不曾缘客扫
④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蓬门今始为君开
⑤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樽酒家贫只旧醅
⑦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肯与邻翁相对饮
⑧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隔篱呼取尽余杯
做到“对” ,就是指每一联中的二、四、六字,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对,如杜诗的各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二、四、六字都是平对仄或者仄对平。做到“粘” ,就是指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必须相同,如杜诗首联对句与颔联出句、颔联对句与颈联出句、颈联对句与尾联出句,二、四、六字的声调都是相同的。
其次,近体诗压平声韵,所以偶数句的最后一字必定是平声。如果第一句不入韵,那么全诗奇数句的最后一字都是仄声;只有在第一句入韵时,作为奇数句的第一句,最后一字才是平声。
知道了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用字的声调以及该句是否韵句,就可以推导出这一句乃至全诗的平仄格式了。推导的方法是:
1、第二字是平声,第一字也写平声;第二字是仄声,第一字也写仄声。同理,第四字是仄声,第三字也写仄声;第四字是平声,第三字则写平声。
2、第六字知道了平仄后,第五字作平声还是仄声,取决于该句是否韵句。如果第六字为平声,该句是韵句(即第七字为平声),那么第五字就是仄声;该句非韵句(即第七字为仄声),那么第五字就是平声。如果第六字为仄声,该句是韵句(即第七字为平声),第五字则为仄声;该句非韵句(即第七字为仄声),第五字则为平声。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其余的三句(绝句)乃至七句(律诗)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推导出来。
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3)
三、两个“特殊”
在近体诗中,有两种特殊句式值得注意,一个是“特殊句” ,另一个是“特殊联” 。“特殊句”指的是: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它是从律句“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变化而来的。它本来是一种违背律句平仄格式的拗句,但是唐宋诗人却“将错就错”把它当作律句来使用 ,而且使用得相当频繁。实际上在前人的眼里,这种“拗句”已经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律句。比如: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依依向馀照,远远隔芳尘。(李商隐《离席》)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李商隐《落花》)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杜司勋》)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足以证明前人对这种拗句有一种近乎偏爱的倾向。我们无须追寻前人为什么如此,只消记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是一种唐人习用的“特殊句”就可以了。记忆的方法是记住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苦中论” ,联中的出句便是“特殊句”的具体例证。
还有一个“特殊”指的是“特殊联” ,就是初看起来也是不合平仄规则的一联:
仄仄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特殊联在前人笔下也时有所见,实际上它是从标准律句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化而来。原来五言句“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本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字,有时甚至连同第三字一起都用了仄声字,结果使诗句的平仄变成了“仄仄仄仄仄” 。出现这种情况时,前人采取的办法是在对句的第三字的位置上用一个平声字来补救,形成“平平平仄平”的格式(七言则变成了“平平仄仄仄仄仄” ,只是对句的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来补救)。如下列诗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李商隐《朱槿花二首》其一)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崔涂《除夜有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以上这些“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与“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就是“特殊联” 。不少人讲近体诗中的“拗救” ,大都讲得非常繁杂,叫人看了如坠五里雾中。其实真正的所谓“拗救” ,就是这一种,其余种种所谓“拗救”概可忽略不计。我们也不必管这种句子是不是拗救,只记住它是一种特殊联就够了。记忆的方法就是牢记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及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