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之三:四县通衢,八方商贾云集 老街的形成,得益于旁边的长河,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手段的过去,背靠长河无疑是促使形成集镇的根本。因为新仓渡船口是四县通衢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坐船到安庆的客商逐渐增多,附近精明的商人马上看到了商机,他们先后来此兴建商铺,新仓老街逐渐形成。 据罗湾光绪丙午卷《吴氏宗谱》记载:清同治十三年,吴祥霜自吴家老屋迁居新仓渡船口,置办产业,创号:“吴义发”,经营南货。吴祥霜为人存心仁厚,扶危济困,晚岁望重乡党,他六十寿庆时,奉宪嘉奖九品衔,乡人赠送他一块《一乡善士》的匾额。 清光绪初年,乡绅吴昭仁在老街开办药店,他本着“匡扶济世”的宗旨,遇见孤寡寒贫的乡下人来买药,很多时候不收分文,所以他开办的药店也广受新仓两岸百姓的称道。吴昭仁后来将药店一分为二:“新德堂”由次子吴世昌主之,“同德堂”由三子吴世鼐主之。 光绪中期,小池殷家小花屋殷启州来此创号“殷源兴”香店,从事烟香和佛香的制作与买卖。三弟殷华廷开办一家“殷天元”茶馆。其后同宗殷家大花屋殷金水来此开办了一家“殷恒发”的豆腐坊。 此后迁居于此的商号还有:吴祥林开办的“熙南饭店”、胡国蟠开办的“胡鼎昌”布庄、徐敬文开办的“大有恒”南货店、舒画诚开办的“舒义兴”杂货糕点店、吴昭春开办的“吴德大”南货店、舒象昆开办的“舒同盛”屠宰行、李培元开办的“李合发”铁货店、朱钟琪开办的“朱聚丰”染店等二十余家。 俗语说“无徽不成镇”。光绪末年,一位名叫傅英文的徽州人,因在外经商亏本,准备在新仓坐船走安庆回徽州老家。借宿老街时,得到“第一楼”的掌柜傅连如的资助,开办了一家药店,取名:“傅同春”。他聘请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坐堂,同时在武汉、安庆等地选购药材,因经营有方,成为新仓渡船口有名的商号。 早期的商铺,每家店屋一般有两层,都是砖木结构,店内以梁柱为骨架,铺上木楼板,形成上下两层。老街店面一般都不太大,但内进很深,大部分一进二联,长达二十余米,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家”或“楼上居楼下店”的特殊结构。 店铺横梁上方都悬挂着自家商号的匾额,也有的店家向外挑一杆帷幔,上面或绣或写本店的招牌以招揽顾客。每户的店门全是可以拆卸的门板,上面写有编号。有钱人家的商铺,店堂门面上的柱头、雀替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人物、走兽等图案。走在老街上,脚下是油光幽亮的青石板路。老街的色彩古朴淡雅,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古色古香的牌匾,这一切是新仓老街繁华的真实写照。 老街逐渐成为方圆几十里最热闹的集镇,来这里做买卖的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还兼营生猪屠宰、打豆腐,鼎盛时期,这条老街上曾经有二十余家屠宰点,十几家豆腐作坊以及从事茶叶买卖、面点、竹器等店铺。 太湖山里出产树木和竹子,春夏之时,新仓长河上游每天漂来大大小小的木排和竹排,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因此新仓老街上的树行非常多,如:茗北朱定恩开办的“朱聚源”树行、花园熊树堂开办的“熊大顺”树行比较有名气。 码头上的茶馆是最热闹的地方,过往的商旅在等船时都要进来歇歇脚。选择临河的窗边坐下,新仓的盏子粑远近闻名,一定要来两个,再叫上一碟花生米,喝一碗水嫩的豆腐花,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窗外长河之水悠悠东去,河上竹排、船只往来如梭,船夫的号子此起彼伏,举目远眺,只见河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白帆点点,沙鸥翔集,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长河远帆” 曾经是新仓的四景之一,如今已成为老一辈心中的记忆。 清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香茗山一带常有土匪出没。新仓渡船口因为商业发达得以远近闻名,同时也成了土匪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街上的商号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募捐银两,组建联防维护治安。在码头和下街口建了两座炮楼,每晚安排人员在炮楼上放哨,并在周围砌一道一丈余高的城墙,确保安全。 民国初,来渡船口经商的人逐渐增多,老街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前后,一批新来的商户买地置房,在涧坝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新街,与老街成90度的曲尺状。 这些兴建的商号有:花园李远造开办的“李玉昌” 杂货店,何家墩何春香开办的“何记饭店”,何氏开办的“何宏顺”铁匠铺,何金才开办的“何正顺”铜匠店等十余家。姜家大屋姜荣卓开办的“姜元顺” 水烟店远近闻名,清末民初之时,吸水烟曾经是上流社会和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因此用黄铜打造的水烟筒是当时的一件奢侈品。姜荣卓打水烟筒的手艺精湛,让人爱不释手,于是许多客商慕名前来购买。姜家沟有一个叫姜运保的青年人与姜荣卓因为是同宗,他拜姜荣卓为师学艺,颇得真传,后来也开办了一家“姜义顺”水烟店,生意也很红火。 “望江的犁头新仓的粑,弥陀的生条徐桥的虾” 那时太湖有名的土产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因为老街是新仓方圆几十里唯一的集镇,每家的店铺进货出货格外忙碌,柜台上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所以每天来老街买卖货物的人如过江之鲫,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一幅繁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