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xsh 于 2017-3-30 11:53 编辑
清明忆先烈 抗战建功勋 ——记新仓老街兄弟二人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抗日事迹 撰文:吴朗 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黄昏时分,我独自漫步于新仓老街。暮霭之中,那一缕缕淡红色的霞光洒在老街上,青黛色的屋瓦,附生的苔痕,一切显得古朴苍凉。在巷口的拐弯处,两三个青年人笑着低语走过,行色匆匆,没有片刻的停留。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历经无数风雨从繁华走向衰落的老街,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这里曾有兄弟二人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印度参加对日作战。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渐渐变得鲜为人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 隶属于第5军的新200师一万余人,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领下,是最早入缅的先头部队,这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 1942年3月23日这天深夜,新200师前哨部队特务大队接到上级密令,隐蔽在尤皮河岸边,爆破人员在大桥上安装了炸药,一切安排就绪,静等鬼子的到来。次日清晨,侵略缅甸仰光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的一支快速部队,气焰嚣张地向同古席卷而来。几十辆战车、卡车扬起长龙般的尘土,马达轰鸣,浩浩荡荡驶上200 米长的尤皮河大桥,突然间,几声巨响,大桥在浓烟烈火中四分五裂,日军连车带人粉身碎骨。没等后面的日军调头,埋伏在两侧的中国远征军新200师,各种武器齐声怒吼,三百多名鬼子全部被歼,这是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的第一仗。同古首战告捷,士气高昂。同时拉开了激战的序幕。 遭此重创,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师团长竹内宽中将异常愤怒,亲临前线督战,分三路向同古逼近。此时正是需要主力增援,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英军不但不予配合,反而在铁路运输上造成瘫痪援兵上不来,致使新200师两侧空虚,陷入三面受敌的艰难境地。同古城内,缅甸居民和大批华侨早就逃离一空。缺水、断电、粮食危机,威胁着200师的万名官兵,连汽车也因缺燃料而停驶。晚间,戴安澜召集了紧急军事会,他摊开作战地图分析形势:同古机场失守, 日军一个师团三面围住同古,板田洋二郎的第十五军团另两个师团和一个装甲师团正向同古方向运动。同古的这场血战已不可避免。戴安澜操一口安徽无为乡音说:“对援军不抱希望,全师将士要弹无虚发,一天粮三天用,要以一当十,以万夫莫挡的气势与日寇血战到底!” 这支神勇抗日军队里有一位太湖新仓籍的勇士——吴宣仁。 吴宣仁,字萃庵,生于1902年,新仓老街“吴义发店”掌柜吴祥霜的长子,吴宣仁读了8年私塾,1919又考入太湖高等小学。后来在地下党人陈振元的影响下成为进步青年,1927年在老街加入国民党左派。同年被安徽军阀陈调元通缉,他从太湖山里到金寨县寻找皖南农民自卫队未果,后与上级失去联系。辗转到外地继续寻求革命真理。1937年日寇侵华,次年吴宣仁在湖南湘潭参军加入第200师,1939年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 当晚,吴宣仁在昏黄的马灯下给母亲王氏写下一封家书,信中这样写道“···驱逐日寇,为国尽忠是儿子的职责所在,万一遭此不测,遗憾的是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望秋阳弟尽心侍奉母亲···” 翌日上午,几十架日机从天空扔下百吨的炸弹,百门山炮以每小时几千发的密度向同古轰击。整个地面都在颤抖,遍地烟火冲天。狂轰滥炸持续了两天,同古成了一片焦土。日军判定:中国远征军就是钢筋铁骨也已被融化,于是,步兵潮水般地涌向同古。200师的将士跃出坚固的工事,奋勇抗击。一连粉碎敌人三次轮番进攻。日军遭到这意想不到的伤亡,他们的指挥官恼怒了。经过一夜的布置,第二天上午,开始了争夺同古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天。一个师团的日军,从三面向同古疯狂地强攻,所有阵地上都短兵相接,展开空前未有的肉搏战,杀声阵阵,血肉横飞…… 当天,新22师师长廖耀湘接到第五军军长杜隶明将军的急电,速派64团、65团增援。65团团长邓军林是吴宣仁的挚友,得知新200师目前的处境,心急如焚,冒着炮火向同古急行军,于次日占领南阳车站,却遭到日本人的有力阻击,200师与22师彼此听得见枪炮声,就是无法会合。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运送到同古前线,新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弹药和粮食,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四倍于己的日军,新200师困守孤城,形势危急。 为了避免新200师有全军覆没之虞,杜聿明长官紧急密电:令二百师当夜沿色当河向叶达西方向突围,与新二十二师围歼叶达西之敌。夜晚,同古城郊,各方阵地上一片寂静,第二百师静悄悄地神速撤离同古,消失在色当河岸的夜幕中。黎明驱走了黑夜,晨雾在一片焦土上散去。同古的阵地上,远征军的旗帜和以往一样,仍在微风中飘动。日军出动了二十多架飞机,再一次使同古变成一片火海。接着密集的炮火对同古进行地毯式的轰击。直到中午,在大批的装甲车掩护下,步兵群才战战兢兢踏进这座遍地烟火,一片废墟的空城。 两个月后,吴宣仁的家书终于送达新仓老街“吴义发店”。吴宣仁的母亲王氏接到此信后,痛不欲生。原来前不久,远在云南的弟弟吴秋阳给家里寄回一封信,信中告知母亲自己即将随军开往缅甸战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不能在母亲身边尽一份孝心。吴宣仁的母亲王海英是安徽无为县人。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安徽无为县遭受旱灾。一对王姓姐弟在逃难时与家人离散,沿路乞讨来到新仓老街,走投无路时被“吴义发”的掌柜吴祥霜好心收留了。姐姐王海英为了报恩后来就嫁给了比她大26岁的吴祥霜为妻。其时吴祥霜已经53岁,结发妻子周氏只生了两个女儿,然而膝下无子。第二年春,王氏生下一子,取名吴宣仁。6年后,又生下一子,取名吴秋阳。吴祥霜老来得子,自然欣喜异常。吴宣仁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弟弟吴秋阳只有3岁。母亲王海英忍痛含悲精心抚养两个幼子长大成人。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几千里之外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生死难料,万一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不让人肝肠寸断。消息传开,老街上的邻居纷纷前来劝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