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仓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2|回复: 13

有关“鸣山庙”的传说(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2 11: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新仓 于 2017-5-22 11:48 编辑


     鸣山依在,但最早的鸣山庙又在哪里呢。居住在山脚下的余淑玉老人告诉我们,当年这座山的山顶确实可见庙宇残址,还特别提到了上面残址中还有一口井。这口井让我们想起了关于周坊鸣山庙由来的另一种说法,“相传石敬纯追杀牛昌隐后,在周坊鸣山的玉井得风符、雨印,盘坐井上而成神。”而在鸣山对面的高门李家村,当地86岁的张塘水老人也告诉我们,不仅山顶有庙残址,从前山脚还有鸣山庙的脚庙残址(所谓脚庙,就是建于主庙山脚下,供朝拜香客在山下歇脚的庙宇),其中光双手合抱粗的柱头就有二十多个。不过那个脚庙遗址,已经在六十年代被改建为下放知青的宿舍了。根据他们的叙述,可窥当初鸣山庙的鼎盛之一斑。可惜,由于现在已经柴深林密,很难觅路而上,我们只能放弃寻找这座最早的鸣山庙了。

     不过在今天的周坊神前,依旧有一座鸣山庙。这座庙,根据县志记载,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1)从当年的鸣山庙中迁来重建的,距今也有?百年的历史。庙主郑三先老人也证实了今天的神前鸣山庙确实是从当年的鸣山鸣山庙迁建的说法。而关于鸣山庙迁建的事,我们采访组还听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传说,“有年一白马精作祟乡间,鸣山大帝下山除拿。白马精败窜而逃,鸣山大帝觅迹穷索,追到神前。当时神前有一百个岩洞,鸣山大帝便深夜攀索而下,一一探索。并交待其母,‘白马精深夜法力最弱,我可除拿,但白天其法力复涨,我恐不是其对手,所以若听鸡鸣,就赶紧拉绳索,把我吊出来’。其母应之。那夜,鸣山大帝一连寻找了九十九座岩,眼看在第一百座岩下就要逮到白马精时,他的母亲因为久等担心他的安慰,就拍打蒲扇仿作鸡鸣,然后拉绳索将鸣山大帝吊上来。鸣山大帝知道原委后,因功亏一篑而气黑了脸。更为了怕白马精逃窜继续为害人间,他索性不回庙宇,蹲坐在第一百座岩上镇守着那只白马精。后人便将鸣山庙改建在神前,而神前供奉的鸣山公公也因此是黑脸造型,更相传鸣山公公所坐之处直通白马精逃窜的岩洞,所以至建庙后再没有人敢移动。其实,更为真实的应该是当地人的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由于鸣山鸣山庙地处高耸山端,不便香客朝拜,所以后来才改建到地势较为平坦的神前。

     走进神前鸣山庙,迎面就是一对造型颇异的石狮。这对石狮历史久远,破四旧时曾经被搬到公社食堂,险遭毁坏,后在神前鸣山庙于二十多年前重修时才得以重新归还原处。而鸣山庙顶,还保存着一口琉璃葫芦,也是神前鸣山庙传下的古物,曾被盗,后也被贵溪文管局追回归还。不过整个神前鸣山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文革中,这座清代古庙同样难逃浩劫,有两栋殿堂和戏台都被拆除,剩下的三栋殿堂也被改成了盐库、粮库,现在那些保留下来的殿柱,仍可见被盐侵蚀的痕迹。如今,戏台已经重建,但那拆毁的两栋殿堂却再也没有恢复。不过剩下的三座殿堂,依旧保存着砖木结构、飞檐拱斗、青砖蓝瓦,殿内石柱木梁、雕有云龙纹饰,具有道教宫观色彩的古朴造型,从而成为我市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

     庙内供奉鸣山大帝的在前殿,而主供的神像也很有特色,竟分有三排。前排供奉的是鸣山大帝和其妻子,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鸣山公公和鸣山奶奶,中排则供奉着鸣山大帝的父母,最上还有一排,则供奉着玉皇大帝,皆为座像。同时主供两边,还供有八仙中的张果老和铁拐李。不过当年最早的鸣山鸣山庙,根据记载供奉的是石敬纯和他的八个兄长,更因此在唐朝被赐名为“鸣山九郎庙”,而后来迁建的神前鸣山庙,则不见其八个兄长的神位。不过,传说中鸣山大帝的四个部下,倒是塑像站立于殿中,高达三米左右,煞是威风凛凛,分别为两文官、两武官像。这四位部下,皆有神号,根据《嘉济庙碑》碑文记载,在明万历前,这四名部将已经分别被加封为左将军助灵侯,右将军助顺侯,威灵太保,扬大伯公。而鸣山大帝自唐始,更是历代均有封谥。特别是宋代,分别于元符三年赐庙号孚恵,崇宁四年封广利侯,宣和三年封威恵公,建炎三年封威恵王,建炎四年加号善济,绍兴二十一年加广佑,绍兴三十年加忠烈,元朝,又敕额号“嘉济”。到了明朝,鸣山大帝已经被敕封为嘉济明仁广孝翊化真君,而最后被封为大帝则应在清朝。

     作为一名镇恶除厉的神,鸣山庙除了流传着其他庙宇通常的消灾除难,祈福求愿等灵异外,最神奇的还是鸣山大帝佑庇乡境,避兵灾盗乱的传说。贵溪县志中就曾收录了宋袁甫记载的一段关于鸣山庙显灵  、以及 清朝 天平天国……(县志图片的那段文字实在模糊,这个就交给你来补充吧)。这种传说,不仅在贵溪鸣山庙,其他地县的鸣山庙也有不少这样的记录。如福建漳州的嘉济庙碑就曾记载着这样一段,“大德庚子岁,有录事姜石瑛者,奉神香火,莅任我漳。时方剿寇乱,忽见阴云窈紏,神兵助捷,则真君也。”而《乐平孚恵庙记》也有“飞击荡攘剧寇”的描述。
    有学者考证,祭祀许逊许真君的万寿宫之所以最能凝聚江西百姓人心并得到普遍信仰,在于当时许逊所处的年代正是地震陆沉形成鄱阳湖,大半个江西处于长期严重水患的时期,恰逢其时的许逊便因治水而成为江西的名神。同样,传说中的石敬纯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处在兵连祸结,烽烟不断的东晋末乱世,百姓同样渴望有个镇恶除厉的神来佑境安民的。因此,鸣山大帝的传说方才横空出世,并广为流传,而其香火也能不断繁衍至各处,直至今天。
     探秘鸣山大帝,我们发现这个人物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渊薮,也经历了民间传说的流变,最后敷衍成宗教神话的神灵。而其与贵溪的渊源,依旧还存有很多未解的谜底,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2: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便于今后有心人查阅资料,所以特将发表于贵溪报的最后定稿也转载于此。作者为 长明 江湖、叶语。
2 C7 ~3 r; ^0 g
乐平市有个鸣山矿,九江都昌县有个鸣山乡,此外九江等地还有以鸣山命名的村落,而我们贵溪周坊有个鸣山庙,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那些地名都源出贵溪周坊的鸣山大帝。
  鸣山大帝坐化成仙的自鸣山是贵溪的“镇县之山”。清朝几个版本的《贵溪县志》在“自鸣山”下写得清清楚楚——“邑镇山也”。$ }' d. V- B8 Q
  旧志记载,自鸣山在二十五都,也就是今天周坊境内。然而,如今在周坊镇已经没人知道自鸣山指的是哪座山了,和自鸣山相关的只有“鸣山寺”(一个没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另一个就是“鸣山庙”,当地群众称“神前庙”。但是,根据资料记载的详细方位推断以及1996年版《贵溪县志》所记载,自鸣山、鸣山、神山就是神台山的旧称。
  自鸣山为什么会成为镇县之山呢?相传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东晋时期,石孝子石敬纯在自鸣山将杀父仇人牛昌隐亲手肢解后,在山上坐化为神仙,一夜之间建起庙宇,接受乡民的供奉祭祀。此后,由东晋历宋、齐、梁、陈、隋等朝,直到三百多年后的唐朝永泰元年贵溪建县。在漫长的岁月里,这被称为石孝子、石九郎、石真君、鸣山大帝以及百姓称为“鸣山公公”的神仙屡屡显灵,保境安民,拯救百姓,成为一县之民的守护神,自鸣山因仙而名,成了镇县之山。! ~8 w* P- Y% s* h' D, s+ H/ V
  深秋时节,本报“发现贵溪”采访组一行来到周坊镇,走近镇县之山,打捞“鸣山公公”的神迹和传说。
& h1 a4 v* p  Z8 F+ \
(一)

早在晋朝,自鸣山这个地名就出现了。那时还没贵溪这个地名,当年贵溪的属地在晋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属古鄱阳郡管辖,石孝子手刃杀父仇人牛昌隐的地点就是鄱阳郡的吉田。时至今天,吉田这个地名仍在使用,就在周坊镇境内,以刘姓村民为主,距离自鸣山不远。一千七八百年前,此地人烟稀少,村庄罕见,因自鸣山地近吉田,说石孝子杀牛昌隐于吉田就在情理之中了。1 P2 ^/ P" [5 P4 O+ F8 `
  关于自鸣山的得名,有个很传奇的说法。相传自鸣山顶上有个湖,湖中有株古藤,藤身粗达丈余,直上云霄,树叶四处下垂,天要下雨时,湖水翻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康熙版《贵溪县志》上有关石孝子在自鸣山为父复仇的记录很详细,说得有根有据。
  石孝子叫石敬纯,是魏晋时期乐陵公石苞的后代。他的祖父叫石朴,父亲叫石勤,伯父叫石劝。晋朝永嘉之乱后,石朴带着家人外出避难,被刘渊抓获,送到石勒那里。石勒出身胡人,想与中原名门之后攀亲,就认石朴为叔父,与石勤、石劝为兄弟。后石勒自号为赵文王,便封石劝为安王、石勤为武王。! C  l4 V4 ?/ ~" v3 l
  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石勒杀了刘曜后,命令石勤等人前往上邽(今甘肃天水)追杀刘曜的儿子刘熙。石勤的老乡牛昌隐妒忌石勤有功,诬陷石勤暗地接受刘熙的钱财,按兵不动。生性多疑的石勒听信谗言,将石勤、石劝兄弟杀害。牛昌隐进而说服石勒:石勤九个儿子均非常人,你杀他们的父亲而放过他们兄弟,那是在养老虎啊。于是,石勤八个儿子被害,只有年幼的石敬纯被母亲带着从狗洞逃出,逃到海边躲起来。
  石敬纯十八岁那年,他父亲的部属在海边经商,碰到他并认了出来,便将石勤被牛昌隐谋害的事告诉他。石敬纯得知真相后抱头痛哭,发誓为父报仇,但他母亲不同意。三年后,母亲去世,这时石勒也死了,石勒的儿子石鉴在邺(今河北临漳)建都却动乱不已。石敬纯抓住时机起兵复仇,由海边打到山东兖州,到泰山求得神兵七千骑,长驱直入,奔向邺城,牛昌隐闻风逃跑,在湖、湘一带躲藏了好几年。" A9 T$ R* n7 ?
  石敬纯得知牛昌隐行踪后,再次起兵从雷州直奔江夏,经九江追到鄱阳郡的吉田,途中歇在当地百姓洪匡业、胡青家。一个白天,石敬纯因疲劳过度而睡着了,梦中有人拍他的背说,牛昌隐又逃跑了。惊醒后,他立即向泰山的神灵祈请帮助,不大功夫,牛昌隐被抓获。石敬纯亲手将牛昌隐肢解在自鸣山。
  神仙称道赏识石敬纯的一片孝心,奏知天廷,任命他为乾坤煞将。牛昌隐被杀后化为白牛妖魔,为害一方,在山林间咆哮不已。石敬纯再次出手,斩白牛于嗥叫之处。7 d, ^1 g. T2 V) c9 I
  石敬纯告诉洪匡业、胡青,牛昌隐已化为鬼祟,被我消灭。玉皇大帝赐给我风符雨印,坐镇这里。我五百年后必被封王,这里也将建成神仙殿,需要向你们借地,你二人是要千两金银还是想被祭祀千年呢?他们二人选择了后者,并将家搬出。
  当天晚上,雷电大作,溪水暴涨,山谷呼啸,附近百姓惊恐不已。第二天早上一栋庙宇巍然矗立,庙宇做工和材料相当精巧,根本不是世人建造的。石敬纯已在庙中坐化为神仙。
  从此,附近百姓饮食必祭,水旱灾害,有禳必应,石孝子的神名在江东地带大为传扬。/ J/ h. M$ D% |1 P- D
1 `3 Y: D' v0 ?9 T/ V( F8 C: Y; o6 F
(二)

在东晋安帝义熙(405~418)年间末期,自鸣山庙就被载入祀典,虽朝代更迭,祭祀依旧不断,清朝末年每年八月十五,贵溪县官方均会组织祭祀并有专项经费,每年祭银二两零七分。在长达一千六七百年的时间内,自鸣山庙多次重建,石孝子的名号也数次被封赠或加号。
  由于石孝子声名大著,奉祀他的“鸣山庙”也散布曾属古鄱阳郡的一些县市,如鄱阳、万年、乐平、弋阳等县,并随着饶信商帮及移民的迁徙,在鄂、湘、闽、川等省均有香火衍生。然而,不管何地都载明其源头出自贵溪,甚至说明鸣山大帝的肉身就在贵溪鸣山庙。如宋代杨简《慈湖遗书》中收录的《乐平孚恵庙记》中记载:“庙本于信之贵溪自鸣山,乐平实为旁邑。”福建漳州的嘉济庙碑文上也清楚地写着“上自清河,下及武陵、长沙、西蜀、宛陵,无不饫神功者,叠置庙祀。惟信州自鸣山,则肉身在焉。”; C  m/ G, u$ c2 ]4 y$ ?
  同时,石孝子的传说也在古鄱阳郡的一些地方广为流传,像鄱阳县有磨刀石乡,因“相传石敬纯追牛昌隐经此磨刀处”而得名;乐平市磨角弯有神剑井,也流传着“石敬纯追杀牛昌隐、曾饮用此井水留下神剑以赏之”的传说。
  自鸣山作为贵溪县的镇山,庙内供奉的“鸣山公公”除了具备其他庙宇通常的消灾除难、祈福求愿等灵异外,最神奇、也是最能体现“镇县之山”作用的,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少受或免受兵燹之苦,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这些传说今天看来已属荒诞,但千百年来,迷信神仙救苦救难的百姓仍口口相传,或多见于文字。
  从现有资料可知,在清初时期关于鸣山庙的记载有一本专门的书叫《鸣山志》(像很多名山大川一样,远如《九华山志》、《峨嵋山志》,近如《龙虎山志》,是地方志的一种。)内中关于鸣山庙的记载应该是最详实丰富的,可惜早已失传。宋朝状元出身、曾任江东提刑官、将象山书院由上清应天山迁到三峰山下的袁甫曾经写过一篇《鸣山庙记》,宋代陆象山的高足、哲学家杨简所写《乐平孚恵庙记》,元代学官袁桷所作《信州自鸣山加封记》,明初翰林院编修林钎为福建漳州嘉济庙撰写的碑文等,都提到“鸣山公公”显灵的传说。4 y) n& e3 @& `2 b/ H
  清代同治版《贵溪县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太平军由安仁(今余江)进犯贵溪北乡的周坊、黎田(建硬石岭水库时被淹)一带,当时湘军王开琳率部追剿,大获全胜。据从太平军中逃命回来的当地人说,官军进剿时看到鹤岭、神前一带隐隐约约有官军的长矛和旗帜,因而心惊肉跳,士气低落,溃不成军。当天,鸣山庙中的人也看到庙中“鸣山公公”和各神像身上大汗淋漓。3 A8 G) G: m6 W/ B' ?, E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袁甫在江东任职,当年秋天“盗起”,起义军伺机进犯贵溪县境,看见“兵甲錝铮,旌旗照天”而逃跑,实际上当时防守的官军并不多。两年之后,浙江常山起义军声势浩大,紧邻常山的永丰(今广丰)、玉山两县百姓争相逃亡,袁甫募兵扼守要冲,但义军却没打过来,原因和前两年发生在贵溪的事很相像,百姓都说是鸣山庙的神在保护他们。
  类似传说在邻省供奉鸣山大帝的地方都有,像福建漳州的嘉济庙碑记中就写着:元朝大德四年(1300年),姜石瑛到漳州任职时,供奉嘉济庙中石真君以香火。当时正赶上剿灭寇乱,忽见阴云低垂,神兵神将前来助战终致大捷,那就是石真君。《乐平孚恵庙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2 t9 D" Y# k9 n/ Q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2 k. L# \+ t' F1 U8 U5 y

时至今日,自鸣山仍在,可鸣山庙的坐落发生了变化,按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庙应该在山上,现在的鸣山庙却位于自鸣山正对面的神前村内。" L- b9 A$ f$ k9 X" x# I  F
  神前村的得名也和自鸣山有关。随着鸣山庙的声名远播,香火越来越旺盛,前来朝拜的香客越发多起来。尤其是唐朝天宝年间庙宇扩建后,香客纷至沓来,就在神山(自鸣山)对面自发形成个小集镇,得名为神前。$ [8 M. n7 Q, p
  神前原来还有街道,一横一纵十字相交,纵街正对着鸣山庙大门。从唐朝以来,这里就是个兴盛的小街,吃喝玩乐,赌院青楼,应有尽有,尤其是每年八月十五祭祀神仙后开始做大戏,一直做到农历年底,来自各地的戏班子轮番献艺,热热闹闹的天天都像过节。如今虽因村民建房,村中变化太大,但纵街的痕迹还依稀可辨。几十年来,神前的香火大不如前了。& K: N" |8 L6 E' o
  鸣山庙究竟何时从山上迁到神前村已无从知道,向庙中人打听,有说两百多年的,有说六百多年的,因为资料的缺失,这可能会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了。6 r3 B+ Q& R1 q, W
  但最早的鸣山庙建在自鸣山上,这是没有疑问的。在自鸣山脚下一个叫“鸣山寺”的小村庄中,记者见到今年80岁的余淑玉老人,她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山的山顶确实可见庙宇残址,屋基很大,周边有很多茶树,还有一口井,井水终年不涸。这口井似乎印证了石孝子在自鸣山坐化成仙的由来,相传他盘坐在井上而成神。当时山脚下的村中也有几栋庙,只是残破不堪。
  住在附近的高门李家村现年86岁的张塘水老人也说,当年不仅山顶有庙宇残址,山脚还有鸣山庙的脚庙(建于主庙山脚下,供朝拜香客在山下歇脚的庙宇)残址,其中光双手合抱粗的石柱就有二十多根。
  据旧志记载,自鸣山上的庙内原有玉井,相传石孝子杀牛昌隐后得风符雨印,坐井上而成神,鸣山大帝像就是肉身。当时庙前的柱联为:玉井光浮千古碧,鸣山香篆万年春。
  按说周坊境内还有名为“顿枪窟”的泉眼,相传石孝子驻军在那,口渴难耐,以枪刺石,即刻有甘冽的泉水涌出,泉眼很小,枪头般大,水却很深。2 Y3 k; O; O! E9 A
  如今位于神前村内的鸣山庙是道光年间修建的。据汪司厚撰写的《劝捐修造鸣山庙小引》可知,道光十五年(1835年),贵溪知县陈述贤见鸣山庙已破败得不像样子,打算将其重修,不想却因调离贵溪而搁浅。道光十七年十月新县令徐大勋到任,在他四年多的任期内,由热心人牵头,向各方劝募捐钱献物修造鸣山庙。这样算来,眼前这庙宇已有一百七八十年了。7 e6 [1 F5 C3 x8 R. O' I( S
  鸣山庙的庙主郑三先等人向记者说起他们所知道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白马精作祟乡间,为害百姓,鸣山大帝下山缉拿。白马精败走逃窜,鸣山大帝觅迹穷索,追到神前。当时神前有一口井,井中有百个岩洞,白马精躲进井内,鸣山大帝便连夜攀索下井,打算一个岩洞接一个岩洞地搜,务必将白马精捉到。下井前交待其母说,白马精深夜法力最弱,我容易治服它,但白天其法力大涨,我恐怕不是它的对手,鸡鸣之时,请母亲赶紧拉绳索提醒我。那天夜里,鸣山大帝一连寻找了99个岩洞,眼看就要在最后一个岩洞里逮到白马精时,其母在井上久久不见儿子出来,担心他的安全,就一手拍打蒲扇模仿鸡扑翅的声音,一手捏鼻子学鸡打鸣,摇动绳索将鸣山大帝召唤上来。出井后鸣山大帝知道原委,因功亏一篑而气黑了脸。为防止白马精逃窜出来继续为害人间,他索性不回庙宇,干脆坐守在井口让白马精永无出井之日。
  在场的多位村民说,“鸣山公公”要守着白马精因而不回庙宇,这是鸣山庙从自鸣山上迁建到神前村的原因。但仔细思量,当地关于迁建山下的另一种说法可能更为真实,那就是由于鸣山庙地处山上,不便香客朝拜,且重建时运送材料成本高,才改建到地势较为平坦的神前村内。甚至不排除这种可能,为将庙迁下山来而编撰了追杀白马精的故事,以使迁建理由更充分。

(四)
  z2 x; a; I4 B0 Z+ `' R
如今的神前鸣山庙迎面就是一对造型颇异的石狮,与人们常见的石狮相比,少了些写实的威武凶猛,却多了写意的简洁可爱。这雄踞庙门两侧的石狮一为公,脚踩绣球;一为母,也脚踩绣球还怀抱幼崽。$ ^2 v) ~7 Q. X( R: t
  据有识者说,这对石狮应该是明代雕刻的,历史久远,不知是从自鸣山原庙前抬下,还是迁到神前村后雕刻的。“文革”破“四旧”时,母狮的舌头被打碎,无法复原,后多亏搬到周坊公社门前得以残存。二十多年前鸣山庙重修,这对石狮迁回了原处。
  鸣山庙屋脊正中,还保存着一个琉璃葫芦,颜色鲜艳,是神前鸣山庙传下的古物,几十年前曾被盗,后被追回。2 y0 D& d% M* E' R+ j7 o5 u
  不过整个鸣山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文革”中,这座清代古庙难逃浩劫,前面两栋殿堂被拆除,包括戏台和走马楼,如果不是因为后面两栋被作为办公房,肯定也在劫难逃。当时庙里驻过大队和第三区区政府,殿堂也被改成了盐库、粮库,用以堆放战备盐和稻谷。后面一栋殿堂内,几根青石柱被盐侵蚀的痕迹相当明显,尽管修庙时用水泥重新粉刷过,仍有一根水泥脱落露出被蚀的柱体。
  如今,戏台已经重建,简简单单的,根本不是旧日的样子,从建材到工艺,与幸存的两栋判若云泥。残存的两栋庙堂,是近两百年前的古物,依旧保存着砖木结构、飞檐拱斗、青砖蓝瓦,殿内石柱木梁,雕有云龙纹饰,具有道教宫观色彩的古朴造型,从而成为我市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
  眼前的“鸣山公公”脸黑,据说就是因为没能手刃白马精气黑了脸。几个年长的村民向记者证实,“文革”中因神像被打倒,神龛被毁,古井一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井口盖着青石板,三层的,最上面的石板还有条大裂缝,没人敢掀开看看究竟,但不少十来岁的孩子很好奇,贴着耳朵在青石板上听,听见里面嗡嗡有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神像时,“鸣山公公”仍然坐在井口。4 h4 {4 Z. v0 R, G5 H4 Y! C  A/ ^2 l; k
  如今供奉鸣山大帝的前殿,主供的神像很有特色,分有三排。前排供奉的是鸣山大帝和其妻子,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鸣山公公”和“鸣山奶奶”,中排则供奉着鸣山大帝的父母,最后还有一排,则供奉着玉皇大帝,皆为坐像。同时主供的两边还供有八仙中的张果老和铁拐李。传说中鸣山大帝四个部下的塑像站立于殿中,高达三米左右,煞是威风凛凛,分别为两文两武。据载,县内曾有惠安庙,专门祭祀鸣山神将陈、王、杨、毕四灵侯。县城中还有三座庙祭祀石孝子的三位部将,仓西庙供奉显应侯毕昇,市南庙供奉灵翊侯王明,白衣庙供奉显灵侯章威。如今庙中所塑四位部将到底如何对应,还真没人说得清楚。8 w+ P9 o8 Y4 B- E
  后殿供奉的则是佛教里的诸神像,众多罗汉让人印象深刻。鸣山庙变成佛、道共存的局面,是不是符合鸣山庙的旧制传统呢?
  在庙内,记者还看到两扇木门,把门合上,隐约拼成一个很大的“孝”字,古色古香,看得出是清代的原物,只是为什么会成为门板难以理解。百善孝为先。石孝子以孝名世,并以此成为道教神仙的一员,庙宇中出现这个偌大的“孝”字并不奇怪。% _, Z& B9 r. D% U+ y
  庙里人还找出一个铜钟,据说很有些年头,是庙里的旧物,仔细查看,那个有着不少铜绿的铜钟上没有一个字,读不出其他更多的信息。# B; T# {4 s$ U# c+ I
  这看似普通的鸣山古庙,不想却有如此多的故事、如此久远的历史,更是数省之内名声卓著的道教神仙——鸣山大帝的祖庭地,这恐怕是不少人难以想像的。作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如何将其传承、发扬光大,值得做的事情很多,当下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恢复“镇县之山”的古代山名,至少,能让自鸣山和鸣山大帝、鸣山庙说法一致,浑然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便于有心人更好的了解鸣山大帝的资料,再转载贵溪报刘泉生老师写的一篇文章。特别是那段关于 祭拜的描写,对丰富相关资料很有作用。
在我市境内,有个叫明山的男青年,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性情刚烈,是个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铁汉子。
  有一年农历三月,有条“孽龙精”窜到贵溪农村,要在三月初三那天“起水看母”。首先要刮起大风暴雨,涌起洪水淹死田禾,加害农民。明山听到后,十分气愤!决心要凭自己的力量杀死这条孽龙。他拿起一把利剑,风风火火地前往追杀。百姓听闻明山为民除害,纷纷前来助阵,拼杀声响遍了田野,吓得孽龙抱头鼠窜,被迫钻到一口大井里逃命。
  明山追到井口,气得火星四冒,鼓起自己熟悉水性敢于斗争的勇气,决心拿剑下井擒龙。他的母亲怕儿子下井危险,忙加劝阻。说这井既大又深,听说有100个岩洞,劝儿子不要再追赶。明山再三央求母亲让他下去,杀死孽龙就上来。母亲最后答应,交代他快去快回,听到井上鸡叫声就要起来。
  明山向母亲磕了个头,拿起利剑就跳下井。摸了一岩又一岩,一鼓劲摸了99个岩洞,还未摸到孽龙。心想它一定躲在最后一个深洞里。正当明山想歇一歇气,抖一抖精神,冲进第100个洞中时,突然井上传来鸡啼声!明山怕违母命,便赶紧冲上井口,一看不是鸡叫,而是娘捏住鼻子装鸡啼。明山明白娘爱子之心,但也气得捶胸顿足大哭,急得面色乌青。责怪母亲不应骗他上来,使他功败垂成。由于生气过度,当场昏了过去,再也无力下井擒龙了!
  明山嫉恶如仇,虽然不能亲手杀死孽龙。但他发誓要把孽龙困死在井里。从此他手握宝剑,双眼瞪圆,死死镇守在井边,吓得孽龙再也不敢出来,多少年来,为广大农民消除了风暴水灾,保护了田禾不受损害。
  明山为民除害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了人心。他过世后,人们自觉出钱为他塑神像,造庙宇,敬香供奉,尊称他为“明山公公”,以示纪念。我市北乡的神前庙就是为他建造的,解放前每年各地有人到此敬拜。解放后,神前区人民政府曾驻扎在此。在南乡罗塘河下游一些水患村庄,为了祈求消除水灾痛苦,也分村塑有木雕神像。坐在轿子里帐下,手执宝剑,黑脸圆眼,注视前方,显得十分雄壮威武。各村均把神像安坐在头首(族长)家厅堂右上角台子上。长年香火不断,以表敬仰之情。6 F  u1 v. C! ]8 x, j1 B
  为了表达对明山公的深切怀念,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百姓们还要围绕神像做文化纪念活动:“在神像前祝福”,笔者少年时在八甲村曾亲眼看到,在元宵日上午,把明山公神像从座台上抬下来,安放在族长家里厅堂中间,点起十多根红蜡烛,照得满堂暖和光亮,由主祭人领大家向神像虔诚叩首礼拜,介绍明山公英雄事迹。把各户用红纸写好的家庭成员名单,由主祭人向神像逐个念一遍,然后默默向他祝愿全年风调雨顺、人人安康、家家幸福。“抬神像游畈”(又叫游春),集体祭完后,鸣放爆竹,由两个强壮男子把神像抬去“游畈”。两人边抬边往中间“挤杠”。挤得神像晃前晃后,引得随同伴游人群发出甜笑。据说挤得越有劲越好,直至挤出大汗如珠才算尽了对明山公的敬意,就可求得满畈田禾无灾丰收!“给明山公洗澡”,游畈过后,就送明山公到河里洗澡。把明山公神像、帐子、轿子统统洗得干干净净,以寄托农民对“无水患、保丰收”的良好愿望。然后护送到另一房族头首家安放,实行轮流供奉。整个纪念文化活动要花半天时间,让百姓们都高高兴兴地返回。
  据说,这种纪念习俗,在农村延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五十年代初,才渐渐消失,但明山镇孽龙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消除水患祸害、过平安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当然,这种纪念文化活动,不过是历史的一点印迹,说明当时人民受社会的局限、传统思想的束缚,只好寄托神力来祈求消灾纳福。但明山镇孽龙的英勇故事,仍将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的一种精神力量。
发表于 2017-5-22 12:0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2 12:1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2 12:3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2 12:3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2 14: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与我们这的鸣山庙有关系吗
发表于 2017-5-22 16:1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悠久!精神文化的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仓论坛 ( 京ICP备03017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80号

GMT+8, 2024-12-24 00:02 , Processed in 0.0670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