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2 1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2 k. L# \+ t' F1 U8 U5 y
时至今日,自鸣山仍在,可鸣山庙的坐落发生了变化,按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庙应该在山上,现在的鸣山庙却位于自鸣山正对面的神前村内。" L- b9 A$ f$ k9 X" x# I F
神前村的得名也和自鸣山有关。随着鸣山庙的声名远播,香火越来越旺盛,前来朝拜的香客越发多起来。尤其是唐朝天宝年间庙宇扩建后,香客纷至沓来,就在神山(自鸣山)对面自发形成个小集镇,得名为神前。$ [8 M. n7 Q, p
神前原来还有街道,一横一纵十字相交,纵街正对着鸣山庙大门。从唐朝以来,这里就是个兴盛的小街,吃喝玩乐,赌院青楼,应有尽有,尤其是每年八月十五祭祀神仙后开始做大戏,一直做到农历年底,来自各地的戏班子轮番献艺,热热闹闹的天天都像过节。如今虽因村民建房,村中变化太大,但纵街的痕迹还依稀可辨。几十年来,神前的香火大不如前了。& K: N" |8 L6 E' o
鸣山庙究竟何时从山上迁到神前村已无从知道,向庙中人打听,有说两百多年的,有说六百多年的,因为资料的缺失,这可能会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了。6 r3 B+ Q& R1 q, W
但最早的鸣山庙建在自鸣山上,这是没有疑问的。在自鸣山脚下一个叫“鸣山寺”的小村庄中,记者见到今年80岁的余淑玉老人,她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山的山顶确实可见庙宇残址,屋基很大,周边有很多茶树,还有一口井,井水终年不涸。这口井似乎印证了石孝子在自鸣山坐化成仙的由来,相传他盘坐在井上而成神。当时山脚下的村中也有几栋庙,只是残破不堪。
住在附近的高门李家村现年86岁的张塘水老人也说,当年不仅山顶有庙宇残址,山脚还有鸣山庙的脚庙(建于主庙山脚下,供朝拜香客在山下歇脚的庙宇)残址,其中光双手合抱粗的石柱就有二十多根。
据旧志记载,自鸣山上的庙内原有玉井,相传石孝子杀牛昌隐后得风符雨印,坐井上而成神,鸣山大帝像就是肉身。当时庙前的柱联为:玉井光浮千古碧,鸣山香篆万年春。
按说周坊境内还有名为“顿枪窟”的泉眼,相传石孝子驻军在那,口渴难耐,以枪刺石,即刻有甘冽的泉水涌出,泉眼很小,枪头般大,水却很深。2 Y3 k; O; O! E9 A
如今位于神前村内的鸣山庙是道光年间修建的。据汪司厚撰写的《劝捐修造鸣山庙小引》可知,道光十五年(1835年),贵溪知县陈述贤见鸣山庙已破败得不像样子,打算将其重修,不想却因调离贵溪而搁浅。道光十七年十月新县令徐大勋到任,在他四年多的任期内,由热心人牵头,向各方劝募捐钱献物修造鸣山庙。这样算来,眼前这庙宇已有一百七八十年了。7 e6 [1 F5 C3 x8 R. O' I( S
鸣山庙的庙主郑三先等人向记者说起他们所知道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白马精作祟乡间,为害百姓,鸣山大帝下山缉拿。白马精败走逃窜,鸣山大帝觅迹穷索,追到神前。当时神前有一口井,井中有百个岩洞,白马精躲进井内,鸣山大帝便连夜攀索下井,打算一个岩洞接一个岩洞地搜,务必将白马精捉到。下井前交待其母说,白马精深夜法力最弱,我容易治服它,但白天其法力大涨,我恐怕不是它的对手,鸡鸣之时,请母亲赶紧拉绳索提醒我。那天夜里,鸣山大帝一连寻找了99个岩洞,眼看就要在最后一个岩洞里逮到白马精时,其母在井上久久不见儿子出来,担心他的安全,就一手拍打蒲扇模仿鸡扑翅的声音,一手捏鼻子学鸡打鸣,摇动绳索将鸣山大帝召唤上来。出井后鸣山大帝知道原委,因功亏一篑而气黑了脸。为防止白马精逃窜出来继续为害人间,他索性不回庙宇,干脆坐守在井口让白马精永无出井之日。
在场的多位村民说,“鸣山公公”要守着白马精因而不回庙宇,这是鸣山庙从自鸣山上迁建到神前村的原因。但仔细思量,当地关于迁建山下的另一种说法可能更为真实,那就是由于鸣山庙地处山上,不便香客朝拜,且重建时运送材料成本高,才改建到地势较为平坦的神前村内。甚至不排除这种可能,为将庙迁下山来而编撰了追杀白马精的故事,以使迁建理由更充分。
(四)
z2 x; a; I4 B0 Z+ `' R
如今的神前鸣山庙迎面就是一对造型颇异的石狮,与人们常见的石狮相比,少了些写实的威武凶猛,却多了写意的简洁可爱。这雄踞庙门两侧的石狮一为公,脚踩绣球;一为母,也脚踩绣球还怀抱幼崽。$ ^2 v) ~7 Q. X( R: t
据有识者说,这对石狮应该是明代雕刻的,历史久远,不知是从自鸣山原庙前抬下,还是迁到神前村后雕刻的。“文革”破“四旧”时,母狮的舌头被打碎,无法复原,后多亏搬到周坊公社门前得以残存。二十多年前鸣山庙重修,这对石狮迁回了原处。
鸣山庙屋脊正中,还保存着一个琉璃葫芦,颜色鲜艳,是神前鸣山庙传下的古物,几十年前曾被盗,后被追回。2 y0 D& d% M* E' R+ j7 o5 u
不过整个鸣山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文革”中,这座清代古庙难逃浩劫,前面两栋殿堂被拆除,包括戏台和走马楼,如果不是因为后面两栋被作为办公房,肯定也在劫难逃。当时庙里驻过大队和第三区区政府,殿堂也被改成了盐库、粮库,用以堆放战备盐和稻谷。后面一栋殿堂内,几根青石柱被盐侵蚀的痕迹相当明显,尽管修庙时用水泥重新粉刷过,仍有一根水泥脱落露出被蚀的柱体。
如今,戏台已经重建,简简单单的,根本不是旧日的样子,从建材到工艺,与幸存的两栋判若云泥。残存的两栋庙堂,是近两百年前的古物,依旧保存着砖木结构、飞檐拱斗、青砖蓝瓦,殿内石柱木梁,雕有云龙纹饰,具有道教宫观色彩的古朴造型,从而成为我市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
眼前的“鸣山公公”脸黑,据说就是因为没能手刃白马精气黑了脸。几个年长的村民向记者证实,“文革”中因神像被打倒,神龛被毁,古井一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井口盖着青石板,三层的,最上面的石板还有条大裂缝,没人敢掀开看看究竟,但不少十来岁的孩子很好奇,贴着耳朵在青石板上听,听见里面嗡嗡有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神像时,“鸣山公公”仍然坐在井口。4 h4 {4 Z. v0 R, G5 H4 Y! C A/ ^2 l; k
如今供奉鸣山大帝的前殿,主供的神像很有特色,分有三排。前排供奉的是鸣山大帝和其妻子,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鸣山公公”和“鸣山奶奶”,中排则供奉着鸣山大帝的父母,最后还有一排,则供奉着玉皇大帝,皆为坐像。同时主供的两边还供有八仙中的张果老和铁拐李。传说中鸣山大帝四个部下的塑像站立于殿中,高达三米左右,煞是威风凛凛,分别为两文两武。据载,县内曾有惠安庙,专门祭祀鸣山神将陈、王、杨、毕四灵侯。县城中还有三座庙祭祀石孝子的三位部将,仓西庙供奉显应侯毕昇,市南庙供奉灵翊侯王明,白衣庙供奉显灵侯章威。如今庙中所塑四位部将到底如何对应,还真没人说得清楚。8 w+ P9 o8 Y4 B- E
后殿供奉的则是佛教里的诸神像,众多罗汉让人印象深刻。鸣山庙变成佛、道共存的局面,是不是符合鸣山庙的旧制传统呢?
在庙内,记者还看到两扇木门,把门合上,隐约拼成一个很大的“孝”字,古色古香,看得出是清代的原物,只是为什么会成为门板难以理解。百善孝为先。石孝子以孝名世,并以此成为道教神仙的一员,庙宇中出现这个偌大的“孝”字并不奇怪。% _, Z& B9 r. D% U+ y
庙里人还找出一个铜钟,据说很有些年头,是庙里的旧物,仔细查看,那个有着不少铜绿的铜钟上没有一个字,读不出其他更多的信息。# B; T# {4 s$ U# c+ I
这看似普通的鸣山古庙,不想却有如此多的故事、如此久远的历史,更是数省之内名声卓著的道教神仙——鸣山大帝的祖庭地,这恐怕是不少人难以想像的。作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如何将其传承、发扬光大,值得做的事情很多,当下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恢复“镇县之山”的古代山名,至少,能让自鸣山和鸣山大帝、鸣山庙说法一致,浑然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