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仓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4|回复: 6

移民文化在安庆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4 2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xsh 于 2016-12-24 20:26 编辑

                                                      移民文化在安庆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撰文:吴朗
       2014年6月1日,安庆市大部分地区正式启动殡葬改革。此事当时闹的是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一度成为安庆地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经过政府部门的正确宣传、积极引导,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既保护了环境,又革除了封建迷信的丧葬旧俗,渐渐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殡葬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作为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殡葬改革,不仅仅是节约土地,而且是大势所趋,有充分的正当理由。可是在政策出台之初,在民间马上遭遇抵触情绪,特别是不少备有棺木的老人心里无法接受,实际上这是与安庆地区丧葬文化在民间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有关。今天笔者就安庆地区独有的传统丧葬文化与大家做一点探讨。
      有关民俗与姓氏专家采访和研究,发现安庆地区百分之八十的姓氏都是元末明初从江西鄱阳湖迁居而来的。笔者查阅《安庆府志》和各地县志以及大量家谱,也惊奇的发现这一特有的历史现象。大部分姓氏的先祖于七百多年前自江西鄱阳湖迁到安庆各地,经过几百年的生存繁衍,最后形成了今天以宗族聚居为主的村落。据记载,当年迁居安庆的原因大致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元末避红巾军之乱,相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三年,致使周边地区民不聊生,纷纷举家外迁至江右(长江以北地区)。其二是元末明初,由于持久战乱,许多地区荒无人烟,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全面动员,“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组织民众从人多的地方迁往人少的地方。苏南、浙东大都迁往江淮,湖广填四川,皖南徽州、赣东北主要是移民皖江两岸。这就是历史上的“洪武赶散”。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年居住在鄱阳湖一带的百姓被迫乘上木舟、竹筏,顺着鄱阳湖的大小河流,到一个“瓦屑坝”的码头集中,最后乘船穿越长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落籍定居。这些先祖永远不会忘记背井离乡时与亲人生死永别的地方,瓦屑坝,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口耳相传下来了。
      这些被迫迁居而来的先祖们,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在安庆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艰难的繁衍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这些移民来的先祖,没有忘记“祖有功、宗有德”的儒家理学思想,他们恪守“敬天法祖,报本反始”的祖训,推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念。离家越久,思乡越深。“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禽兽如此,何况人乎?他们不想死后寓葬他乡。他们交代子孙,在他们死后将棺木停放,头朝向故乡,期望有一天能葬回江西老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他们的子子孙孙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已不知道先祖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后世子孙只得将先祖的棺木择地安葬。从此约定成俗,老人去世后,必将棺木停放一至三年,或更长时间,上盖屋瓦以避风雨,这就是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现象---厝棺。然而,这一风俗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代人文荟萃,同时它又是一座古老的移民城市,这里三教并流,移民文化与徽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元末明初的大规模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崇文厚德的儒家思想。“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然而,“桐城派”的先祖们正是元末明初移民中的一员,在南宋至明朝时期,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一度是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因此早期的移民先祖中有一部分文人受到过“白鹿洞书院”的影响,他们尊崇儒家的文化与思想理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很长一段时期,安庆地区的老人故去后,特别是一些文人或先生去世后,必以儒家的礼仪祭奠,但是这套礼仪过于繁冗,以至于安庆地区的传统儒家的丧葬祭礼在老百姓中渐行渐远,加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导致“礼乐崩坏”,以至于掌握这套礼仪的人是少之又少。如今只有在清明节和冬至节,各姓族人聚集在祠堂里或先祖的坟前才可以看到一些按儒家的礼仪祭祀先祖的仪式,而这些仅是儒家正统的祭礼的一小部分。
      然而,几百年来在安庆地区最为盛行的是按道教的礼仪祭奠死去的亲人。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早期根源。实际上,这还是与元末明初的移民有关。在安庆地区至今有许多散居各地的家族,早期他们的先祖除了与其他移民一样从事农事耕种外,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道士。其中有许多家族将这一职业世代沿袭下来。在这些移民先祖中,有一小部分人是奉行道教教义的,他们虽没得到过江西“龙虎山”道教的正宗衣钵,但同样奉汉朝张道陵为祖师。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在安庆地区的“火居道士”(又称俗家道士)却是道教正一派的传承人,他们散居城乡,适应环境的变化,故能在较长时间里生存与发展。这些道士以及他们的子孙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道家的文化与礼制依旧得到传承,而安庆地区的百姓也习惯于请道士们做道场祭奠亡者,在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是一种“迷信”活动,然而揭去这层封建色彩的面纱,从民俗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角度看,这也是仅安庆地区独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安庆地区在明朝前后还一度盛行过请寺院的僧人超度亡灵。这与少林禅宗传入安庆地区有关。北周武帝宇文邕即帝位,公元561年中国的佛教又一次受到空前的劫难。周武帝始而宣布佛教为未流,继而大诏断佛道二教,最后宣布废除佛教。加之中原地区的各族长期混战,学术文化的重心移到南方,当时隶属于南朝的安庆府地区尊奉佛教。佛教禅宗达摩的弟子慧可千里跋涉来到安庆避难隐居太湖,在薛义河的狮子山(又名二祖山)开辟道场,创建二祖禅堂,布道传教,其后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人的大力宏扬,使少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因此在太湖、岳西、潜山、宿松和湖北的黄梅等县寺院众多、香火异常鼎盛。这直接形成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安庆地区百姓家里有人死去,就会请寺院的和尚做法事超度亡灵这一原因,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上元末明初移民文化的出现,民间的丧礼,道士逐渐取代了和尚的地位,现在只有极少数的地方还依然延请和尚做法事。
      儒释道三教并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而移民文化同样在安庆的传统丧葬习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的安庆的乡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寺院香火旺盛,佛教信徒众多,百姓家里有老人故去,却请道士来做道场,道士人数远远大于僧侣而在安庆却极少看到有一处道观。一个宗族在祭祀共同先祖的仪式上,用到的还是儒家丧葬礼仪,或许这种奇特的现象正是安庆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民俗专家和有关单位把这一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来并加以研究。

注:此文于2014年6月26日发表在华夏吴氏网,此处略有改动。

发表于 2016-12-24 21:3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4 21:3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5 08: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5 1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5 20: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5 23:1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仓论坛 ( 京ICP备03017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80号

GMT+8, 2024-11-16 08:15 , Processed in 0.0670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