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爱新仓 于 2017-5-31 11:53 编辑
导读:新仓镇鸣山村为太湖县农业人口最大村,被誉为“太湖第一村”。目前,鸣山村两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积极谋划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恢复兴建“鸣山禅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特转发有关“鸣山庙”的传说,希望更多社会贤达关注,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共襄盛举。
周坊鸣山庙——探秘贵溪的镇山与守护神
提到江西的神邸,最出名的莫过于祭祀东晋治水的许逊许真君的万寿宫了。千百年来,随着在外经商、入仕、迁徙的江西人的足迹延伸,万寿宫也遍布全国各地,从而成为江西最显眼的地域标志。其实,几乎跟许逊差不多时期,在贵溪也曾创造了一个镇恶除厉的神,那就是鸣山大帝。
关于鸣山大帝的传说很多,而奉祀他的“鸣山庙”也曾散布于曾经隶属古鄱阳郡的一些县市,如鄱阳、万年、乐平等地,并随着饶信商帮及移民的迁徙,在两湖、福建、四川以至河南河北皆有香火衍生。然而,考证其源头,无论是贵溪县志还是其他省市的鸣山庙碑记,都凿凿记载着鸣山庙起源于贵溪,甚至鸣山大帝的肉身就在贵溪周坊的鸣山庙。如宋代杨简《慈湖遗书》中收录的《乐平孚恵庙记》中记载着“庙本於信之贵溪自鸣山,乐平实为旁邑。”而福建漳州的《嘉济庙碑》碑文上也有“上自清河,下及武陵、长沙、西蜀、宛陵,无不饫神功者,叠置庙祀。惟信州自鸣山,则肉身在焉。”鸣山大帝究竟是谁?又因何成神?而贵溪又是因为怎样的渊源,成为鸣山庙的祖庭?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发现贵溪”采访组一行于10月14日踏上了探秘鸣山大帝的行程。
一
关于鸣山大帝,相传是东晋末年人,原名石敬纯。其父石勤因为跟石勒同姓(即后来的后赵明帝、公元319年称赵王),而被石勒“属籍为兄弟”,因忠封“武王”。后来石勤遭宰相牛昌隐陷害而被“召而杀之”,一同遇害的还有石敬纯的八个兄弟,独年幼的石敬纯跟其母崔氏得以幸免,逃至崖州(即今天的海南)。等到石敬纯十八岁成年时,从母亲嘴里得知父亲及兄弟的死因后,愤而联络父亲的旧部起兵追杀牛昌隐,后终于在鄱阳郡手刃牛昌隐,得以报仇。今天古鄱阳郡的一些地方仍然流传着石敬纯追杀牛昌隐的传说,如鄱阳县有磨刀石乡,因“相传石敬纯追牛昌隐经此磨刀处”而得名;乐平市磨角弯有神剑井,也流传着石敬纯追杀牛昌隐,曾饮用此井之水留下神剑以赏之的传说。而鄱人褒其忠于君,孝于父,立庙祀之。后因此地(即贵溪周坊镇鸣山)“山自鸣,昼夜不绝,威灵显应,名鸣山“,庙相应也改为“鸣山庙”。
这是传说,那么正史中这个人物的原型又是谁呢?曾经有好事者查阅了相关史料,发现史书上并没有石敬纯这个人物,更没有所谓的宰相牛昌隐,唯独,石勤这个人物倒是实有其人,即东晋初名臣石苞的孙子。石苞共生六子,分别为越、乔、统、浚、隽、崇,其中第六子就是以富可敌国,坐拥绿珠而闻名于史的石崇,而石勤则为石越之子,石崇之侄,并为东晋驸马。再探石勤的死因,在石敬纯传说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贵溪县志中关于鸣山庙由来而记载的“石勤因和前赵大将石勒同姓,而被石勒“属籍为兄弟”。永和年间,石勒杀死了前赵王刘曜,“太子”刘熙(刘曜之子)命令石勤讨伐石勒,宰相牛昌隐诬陷石勤“贰敌”,故“召而杀之,并杀敬纯之兄八人”,即石勤被刘熙所杀说;另一种说法是漳州《嘉济庙碑》碑文所记载的,石勤为后汉赵王石勒之季弟,因奉石勒之命,“帅兵击慕容燕,不以尽敌为功。宰相牛昌隐谗焉,遂并其子遇害。”,即石勤被石勒所杀说。这两种说法,皆与史实不符,不过真实历史上石勤确实死于政争,并遭遇灭门。可惜,笔者查阅《晋书》,却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详载,从而无从找到谗害他的牛昌隐的原型,更因记录的戛然而止,无从找到其子石敬纯的记录。不过在清人石光训所著的《南明石氏迁徙源流》中关于对石勤这一石氏分支的记载中,我们又有新的发现,“……良臣生大司马苞,字仲容(为渤海南皮人),详载晋史。苞子六:越、乔、统、浚、隽、崇。越生标,标生附马勤,勤生九子。时值石勒大乱天下,被牛昌隐刻奏诬陷,合门被戮,惟幼子景顺得脱。至顺公年二十三,举义师诛牛昌隐以报父仇。于是父兄俱封王侯爵秩。公受大司马,封襄城王。娶董氏,生三子:贵金、擎玉、流玉,俱袭封侯爵,自晋乱离之后,子孙分布广信、贵溪、安仁等处,皆其后裔……”这段记载中,石景顺(当为石敬纯音误)诛牛昌隐及受封事当非正史,但记载中提到的其子孙分布广信、贵溪、安仁(今余江)等处,却又让我们摸到了为何传说中将鸣山大帝的肉身定在贵溪的线索。同时,在《晋书.石苞传》中,我们还找到了这段史料,“石朴,字玄真,石苞曾孙。为人谨厚,无他材艺,没于胡。石勒以与石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加优宠,位至司徒”,印证了本是出身胡人的石勒,为了赢得当时的东晋遗臣的支持,巩固其统治,确实有与东晋名门石氏攀宗认亲,而对石苞的后人予以优容的行为。分析以上史料,鸣山大帝的传说应该是综合了石勤因政争遭陷被杀灭门;石勤或有后人得脱并避逃至贵溪;石勒优容石氏一族并引为宗室兄弟,封以高官厚爵等真实史料后的一种传说演变。而鸣山庙疑为在东晋离乱后避逃到贵溪的石氏后人为了奉祀自己的祖先而建。这种因奉祀祖先而由“一姓之祖”变成“一方之神”的实例在贵溪并不鲜见,如鹰潭桂家奉祀开宗始祖桂卿而繁衍出的“威显祠”;上清汉浦倪家奉祀倪亚而繁衍出的“倪王庙”;周坊裴源纪念浙西节度使裴璩的““裴大夫庙”和文坊纪念南唐司徒银青光禄大夫蘧瑗的“蘧侯庙”等等。
不过,在采访中,笔者向当地镇干部和村民打听,在周坊却没有听到有什么大的石姓村落,不知这支推测中的石氏是湮灭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另迁他处,只能存疑待考。
二
如果说鸣山大帝的由来充满演义色彩的话,那么关于鸣山的传说则更为神奇。相传牛昌隐死后,化身为厉,妖祲一方。当时贵溪有个乡民叫洪匡邺,有天晴天白日看见云中行来千乘万骑,为首大将对他大呼道:“我九郎也,昔杀牛昌隐于此,归谢泰山,上功于帝,命为乾坤煞将,握风雷符。今昌隐为患,吾将居此镇之。汝宅当神仙址,能逊乎?”洪匡邺连连答应愿意把自己的住宅让出来。到了半夜,他听到外面不停响着车马、鼓铎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云雾大起,更夹着雷雨大风,而所居的山,也整整自鸣了三天。附近百姓纷纷赶往朝拜,却看见真君栖身其上矣。于是封以香泥祠焉,而昌隐之祟遂绝。
这个传说中的鸣山在哪里呢?在清乾隆版、同治版《贵溪县志》均有“自鸣山”的记载,称其在“县北二十五都”,即今之周坊境内。而元代翰林待制文林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袁桷在延佑三年所作的《信州自鸣山加封记》中也提到,“自鸣山,一名神山,亦名鸣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五十里。”根据县志中记载的自鸣山的详细方位,我们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这座在《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贵溪县中被称为贵溪“邑之镇山也,巍然群峰之上”的鸣山脚下。带领我们寻路的当地镇干部告诉我们,这座山现在当地人土话叫作吞头山,而官话则叫神台山,已无鸣山的叫法。不过根据县志中提到而今天仍保存的佛姥岭、棱角尖等地名旁证,我们依旧可以确证我们面前那座巍然群峰之上的大山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鸣山。
山依旧巍峨高耸,但我们谁都没有听到传说中的鸣声。其实,关于鸣山之鸣,《舆地纪胜》卷21信州中早已为我们解答了答案:自鸣山,“《旧经》云:上有湖,中有藤围丈余, 上干云霄,枝叶四垂。天欲雨则水涌有声,故名自鸣山”。而《乐平孚恵庙记》中也提到,“追牛昌隐至贵溪祠所杀之,兵至之日,风烈云涌,水泉腾跃,山谷自鸣,故遂以此名山”。看来,所谓的鸣山之鸣,其实源自深山中雨天水汽蒸腾,山泉奔涌的声音。(待续)
|
|